课题一: 信息窗一——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目标:
1、让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2、让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野炊吗?
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喜欢的野炊活动导入,积极性很高,注意力非常集中,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投影出示“面包”问题: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代表用学具演示。3)电脑演示汇报的结果。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每人分几个分给几人还剩几个3 3 ——1 9 ——2 4 1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教师板书:9÷4=2(个)……1(个)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3、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设计意图:投影片出示题目,可使的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明确题目要求。多媒体演示每人分几个,分给几人,还剩几个,使清楚明了地感受到平均分和剩余的过程。]
三、试一试。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
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口述教师课件演示。1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可使清楚地观察除法算式的书写过程。通过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对照课件演示,再次感受平均分和剩余的过程。]四、巩固练习。1 、先摆一摆,再填空。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先小组说,再全班说。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设计意图:让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感受新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1、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2、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你能说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课题一: 信息窗一——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水果教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
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
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
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说出9÷4表示的意思2抱歉,获取内容失败请稍后新尝试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