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角回。

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一、

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语文试卷
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情感”“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大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
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人的真实处境是孤独无依的。(2分)(3)“千万山”写出了诗人此去前路险远,也写出了人生之路前途迷茫。(2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3)

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语文试卷
16.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共5分,每句1分,错字、多字、漏字均不得分)
17.B(3分)
18.D(3分)
19.C(3分)
20.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共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1.一个人如果待人不友善,不一定会失去合作的同伴。没有合作伙伴不一定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就业。(共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2.(60分)参考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马鞍山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语文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