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总学时数:80学分数: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联系和沟通基础与临床各科的一门桥梁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的方剂100首,要求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物的配伍意义。二级的方剂50首,要求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三级的方剂32首,要求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一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言(1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1.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
1. 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方剂学教学大纲
3.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学时)【目的要求】
1.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熟悉在方剂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教学内容】
1. 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 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藉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证直决》、《本草纲目》、《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种治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教学内容】
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方剂学教学大纲
3. 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教学内容】介绍以病证、祖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书及其特点,重点介绍以《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第四章方剂的剂型(1学时)【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现代剂型――胶囊、合剂、片剂、颗粒剂、针剂的特点与临床意义。第五章祛暑剂 1第六章温里剂 4第七章表里双解剂
1.5第八章补益剂7第九章固涩剂 4第十章安神剂
1.5

方剂学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开窍剂 1第十二章理气剂 4第十三章理血剂 6第十四章治风剂 4第十五章治燥剂 3第十六章祛湿剂7第十七章祛痰剂 4第十八章消食剂 2第十九章驱虫剂 1七、教材与参考教材教材:李冀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出版社,2012年12月。参考教材:李飞主编:《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5月。周凤梧:《周凤梧方剂学》,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6月。附:课程简介方剂学是中医学理、法、方、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紧密联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学)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骨伤等)的桥梁课程,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校中医学、中西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学及非医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等各专业各层次(七年制、五年制本科、专科)的主干基础课、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专业的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分析、运用方剂及临证组方及求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以及将
来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执笔人:
七、

方剂学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