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大洲和大洋》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本节在承接第一章行星地球内容的基础上,从地球卫星照片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面貌引入,介绍全球的海陆分布情况。从传统意义上讲全书从本节课开始才进入了世界地理内容的教学,本节课既巩固了对地球和地图等知识的学习,又是今后学习世界地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材设计上,本课是以关注读图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从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开始,逐步展开并不断具体、深入的学习全球海陆面貌情况。
【学情分析】七年级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动画类电影非常感兴趣。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对地球有了宏观的认识,初步掌握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为本节课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进行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地球面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描述能力有一些不足。针对这一阶段的生特点,本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调动的积极性,引导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标要求】
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jpg)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识别海洋与陆地,根据所给资料,描述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所占的比例及分布特点。2.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和大洋,主要的岛屿、半岛、群岛、海、海峡等。【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1.
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jpg)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材料: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苏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当有人问起他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时?
他说:“我看到的地球更像一个水球。”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那么到底是地球还是水球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大洲和大洋”。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部分内容。回答导入问题,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
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jpg)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
后来从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看到的地球是蔚蓝色的星球,觉得地球更象水球。这说明人们的认识的不断的发展。活动:观察地球卫星照片,识别陆地和海洋。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任务1 通过动手拼图,比较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所占的比例。在事先准备好的“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将全球陆地剪下来拼在一起,看看抱歉,获取内容失败请稍后新尝试
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jpg)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
六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名师教案(第1课时)【高效课堂】.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