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词佳句

Ashly 坐标: 25528 目录:/zhong/
1大病初愈的诗词鉴赏

中秋诗词佳句: 大病初愈的诗词鉴赏,缺失:中秋佳句11238/16

第一篇:《新毛诗词选》

贺新郎 1923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注释】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古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凭割断:请割断之意.翥(zhu4):奋飞.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题解】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沁园春 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遒(qiu2):强劲.遏(e4):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黄鹤楼:故址在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上,因武汉长江大桥建桥需要,于一九五六年拆除.八一年在原址南面五百米处重建,于八五年竣工.《寰宇记》,“昔费〔礻韦,yi1〕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九派、一线:九派指长江在湘鄂间众多的支流;一线指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这两条铁路在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合称京广铁路. 龟蛇: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两山隔江相望.

黄鹤知何去:唐崔颢有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酹(lei4):祭奠,浇酒于地.苏轼《念奴娇》,“一樽还酹江月”.

【题解】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国民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在长沙,五月二十一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员,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十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四月二十七日的五大上,毛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毛泽东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国共两彻底分裂.

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二八年五月,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 -- 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

【题解】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共产国际令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并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领导集团.瞿要求各地组织暴动,开始了历史上所谓的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被中央派往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九月九日,驻在修水的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员),安源煤矿工人,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联合举行秋收暴动.毛泽东当时在铜鼓指挥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暴动队伍计划先攻克平江、浏阳,然后从南北两路包抄长沙,但在平江、浏阳先后失利.九月十九日,队伍退至浏阳文家市,毛说服众人向江西萍乡撤退.十月,暴动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井冈山.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大病初愈的诗词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大病初愈的诗词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

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一九二九年二至四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四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一枕黄梁: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讲一个叫卢生的,在旅店向一个道士叹述穷困不得志.道士就拿出一个枕头,说枕在上面就能使他“荣适如志”.卢生在梦中从婚到死,享尽荣华富贵.转了一圈人生,醒来一看,困顿依旧,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黄梁(小米饭).汀江:流经福建长汀,上杭.

金瓯:指国土.语出《南史·朱异传》,梁武帝曰,“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题解】

一九二八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二九年五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毛泽东应其邀请于五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如梦令 元旦 1930.01 宁化、清流、归化,

第二篇:《国文课重阳诗词欣赏》大病初愈的诗词大病初愈的诗词

国文课重阳诗词欣赏2015年10月13日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配曲忆故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景公忧死泪纷流,世人堪笑杞人忧.晏相劝君勤治国,优抚百姓第一筹.)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配曲平沙落雁)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李清照的《醉花阴》是其婚后所作.在词作中,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据说,这首词还有一段佳话.据记载,赵明诚婚后外出做官,李清照想念赵明诚,就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以表爱意.赵明诚接到之后,不服气,决意要与李清照比试比试,于是三夜闭门不出,也不许任何人打扰,苦苦思索,终于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混于其中,叫来朋友陆德夫来评判.最后,思索良久的陆德夫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好.赵明诚傻眼了,不得不服自己的夫人.这虽然是逸闻轶事,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李清照的才能.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众多的诗词,“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这里着墨说的是“天难老”.它揭示出千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耐人寻味.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引发出来,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引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结合,不可或缺.“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九九相重无穷尽.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这是缘于战地浇灌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鲜血,烈火硝烟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绚丽芬芳,金黄吐芳.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阕意,写景,写实.秋风劲,不似春光妩媚.亦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是诗人的战斗性格.在这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坚定的胜利信心.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焕发人们刚强的必胜意志和鼓舞人们为获得胜利而努力的精神.昭示了这首诗的最高的境界.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革命者眼中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亲历战争胜利后,那种旁人无法体会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醒心琴谱》中《秋宵步月》之题解曰:“南北朝南齐柳世隆所作.其曲写意月夜漫步中庭.畅然自适之境.风韵清远.闲逸洒脱.柳世隆为其时士流第一.晚年不干世务.垂帘弹琴.故有此曲.”

《醒心琴谱》中《秋宵步月》之后记曰:“此曲闲逸洒脱.潇然不群.心无所累者.方足以操之.操此曲时.忌下指重浊.宜轻描淡写.曲中快处取小速.当从平稳中求之.有行云流水之趣.于是朗月闲庭.自然而从指下流出矣.”

《秋宵步月》为极少见的碧玉调琴曲.此曲在明、清时期的琴书谱集中仅出现在《西麓堂琴统》,可见此曲之流传并不广泛,而弹奏此曲之琴家、琴派亦不多,故其也因此更多的保存了古谱的原貌.在近现代琴家中亦鲜有弹奏此曲者,目前已知打谱并弹奏《秋宵步月》的琴家(琴派)仅姚门和摩尼天虹先生.在存见的音像资料中亦仅有姚公白先生和家师天虹先生所演绎的《秋宵步月》.故对于挖掘与传承经典古曲来说,整理打谱、弹奏与收录古曲极有意义.

此曲写在秋高气爽、明月高悬的夜晚漫步于庭院,心境闲逸而舒畅,有超然物外之境.心无所累,虽行于世,而隐于心也.操此曲之时,贵在贞静宏远.“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刚柔相济,缓急有度,从容洒脱,有行云流水之趣.天虹先生之《秋宵步月》以旷达闲逸为特点.听之清和雅正,畅然而自适.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平沙落雁,本是着名的自然景色「潇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小品画──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岸边一带白沙,安详恬静,蒙蒙如霜.一群大雁从远天飞来,在空中徘徊飞鸣,先有几只降落在其上,仰首与空中的飞翔者相互鸣叫呼应,继而雁群一一敛翅飞落.远望去,雁群丶沙岸丶水波,都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

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开始,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後旋律一转而为活泼灵动,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充满了生机和欢跃;最後又复归於和谐恬静的旋律中.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古琴的泛音丶滑音等特有的技法的运用,使得乐韵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

此曲自问世以後,深受历代琴家喜爱,是近300年来传谱最多丶流行最广的琴曲之一. 曲谱最早载於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的《古音正宗》. 广陵派的《平沙》恬静优美,意境典雅.

诸城派和九嶷派的《平沙》,增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丶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古琴曲《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深情,表现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在直接抒发人的感情的音乐作品之中,此曲堪称优秀的代表作.

此曲原为古琴曲,后被改编为箫曲,其琴箫合奏谱见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据原谱解题,此曲“传为蔡中郎(蔡邕)作”.

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第一段以清亮飘逸的泛音开头,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宁静的气氛,泛音停止后,思绪随着起伏跌宕的音调而展开.

第二段,音乐开始上板.缓慢而规整的节奏,缠绵悱恻的曲调,绵延不断的琴音,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第三、四段,旋律移向高音区,并由单音旋律转而采用空弦,低音作和音衬托.在旋律层层推进后,又连续下行,表现了思绪翻滚,心潮起落,使思念故人之情达到高潮.二、

三、四段都以固定终止型结束,有辗转反侧,“剪不断,理还乱”之感.

第五段再现第二段曲调,情绪渐趋平静.

第六段低音区跌宕的节奏和尾声半部分激动的泛音曲调,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澜,有欲伏先扬之妙.

第三篇:《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①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

①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

②书咄咄:典出《晋书》卷七十七《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感,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

③休休:典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司空图传》.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名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

(1)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文章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出自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鹅湖归来,病体初愈.“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躺在临水房间的枕席上,渐感微凉;室外飘浮在水上的云烟到黄昏都消散了.“冷欲秋”,一因病弱,二因夏秋之际季节的转换.“晚来收”,知云烟白天尚飘浮水面,傍晚之时反而更晴朗了.在另一首同题之作中云:“翠木千寻上薜萝,东湖经雨又增波.”烟霏雾霭消失净尽,蓝天碧水,带湖又是“千丈翠奁开”了,这时映进眼帘来的是一幅如画一般的美景:“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艳丽的红莲相互偎依,全像喝醉了酒;白鹭不鸣不动静悄悄,准是独自在发愁.“浑”,全或满之意.陈师道《山口》诗:“渔屋浑环水,晴湖半落东”.“相依”而“浑”,见红莲之多,遍布水面.点缀以倦归无言的白鸟,景幽色美,一片宁静.或说风摇红莲是动态──即使如此,也是此时有声似无声.从这联无声、有色、形美、气敛的工稳对仗中,映现出诗人此刻身与物化,神凝世外,为自然美景所陶醉的心态.明人沈际飞评曰:“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草堂诗余正集》).“生派”而“自然”之作,使物与人化,感情更深一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陈允平《望江南》词).这两句应说既“自然”,又潇洒,且风流,超逸美妙,实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过片换头即抒情.“书咄咄”,典出《晋书》卷七十七《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感,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且休休”,典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司空图传》.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名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堕,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一丘一壑”,犹言一山一水.《汉书》卷一百上:班嗣赞“绝圣弃智”的严子(庄周)曰:“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世说新语·品藻篇》:“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辛弃疾则谓:我还学殷浩的什么书写“咄咄怪事”,倒不如像司空图那样作个山林隐士,就是只有一丘一壑也潇洒自在.而同时也表达出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襟怀.实际放情山水,结盟鸥鹭,并未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故一结曰:“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黄蓼园称:“妙在结二句放开写,不即不离尚含住”(《蓼园词选》).虽“放开写”,但恰如俞平伯先生云:“懒上层楼虽托之筋力衰减,仍有烈士暮年的感慨”(《唐宋词选释》).况周颐云:“此二句入词则佳,入诗便稍觉未合.词与诗体格不同处,其消息即此可参”(《蕙风词话》卷二).这里看似信手拈来,至深之情,却以淡语、浅语出之,明白如话,却又是含蕴无穷的.

黄蓼园论此词曰:“其有《匪风》,《下泉》之思乎,可以悲其志矣”(引同上).《诗经》中《匪风》篇,“伤周道不能复桧也”;《下泉》篇,“伤周无王,不足以制霸也”.两篇共同的主题都是慨叹周室衰微,无力给以援手.这与南宋的现实甚为仿佛.词表现抗金爱国思想,而那些膏血、剑铗、万兜鍪、战未休、金戈铁马、万里如虎等等字面,都销声匿迹了.实有“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札”(《白雨斋词话》卷一)之妙.不过如果说“‘定是’妙.壮心不已,稼轩胸中有如许不平之气”(《放歌集》卷一),似也缺乏根据.今人增枝添叶,说:“浑似醉的白莲,指苟且偷安的达官贵人,无言自愁的白鸟,是辛弃疾的化身”,却未免失之穿凿了.

第四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译文] 池塘边逐渐萌生了青草,柳林里也增添了婉转啼鸣的小鸟.

[出自]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注释:

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 媚:自我欣赏. 幽姿:优美的姿态.

薄:迫近.怍:惭愧. 进德:增进自己的德业,此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隐退耕作. 徇禄:追求官爵俸禄. 穷海:边元的海滨,此指永嘉(今浙江温州).

疴(ē):病.卧疴,卧病在床. 衾:被子.

昧:不明白.这句说因卧病而竟不知季节的变换. 褰开:揭开帷幔.

窥临:近窗观望. 聆: 听. 岖嵚(qīn):山势高峻的样子.

初景:初春的阳光. 革:改变.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新春.故阴: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

祁祁:众多的样子. 豳歌:指 《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

萋萋:草的样子. 楚吟:指《楚辞·招隐士》,其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的句子.

索居:独居. 易永久:容易感到时间长久.离群:离开朋友.处心:安心.

持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岂独古: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到.无闷:没有. 指隐士不为世俗易其志,不求成名, 避世而无所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征:验,得到证实.

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徵验、实践了.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喇嘛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小.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文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出自诗人也仿佛耗尽了心力,此前他生了很久的病.——在赴永嘉的路上和初到郡的日子,他还不停地宣称这番外放正好使自己得偿隐居的夙志和山水之癖:“将穷山海迹”(《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资此永幽栖”(《邻里相送方山》),“恬知既已交,缮性自此出”(《登永嘉绿嶂山》).到郡后他甚至不视政事,俨然将永嘉郡视为隐居地,他宣称、也的确自信找到了“达生”之所(《斋中读书》).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失意装点上强硬外衣后的愤激,无论怎样以理遣情、劝说自己,他不肯认输的意志也有疲累的时候.这时,他烂熟于心又频频征引以平衡自己心态的《庄子》也只是一些空话了,它不再能排遣那些深深的孤寂与失意,它甚至不如一张琴:“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晚出西射堂》).冬天,他就开始生起病来,一直持续到次年也就是景平元年的初春.这场病剥去了他过强的意志以及或由本性或由愤懑而来的骄矜,他不再有旺盛的精力和强悍的意志去负气和愤激.生病之初,他也许还会觉得闲暇正宜于读书写诗,也不妨嘲笑嘲笑人家的“执戟”与“耕稼”不如自己在官而无官官之事的官隐,但当新奇感和意志被慢慢消磨,这场寂寞卧病中所见不过是空寂的树林,没有叶子,也没有鸟.长久的寂寞中,诗人不得不时时面对的只有自身.肉体的病痛常常是心灵病痛的一种外在征兆,但它也消解了某些平时我们以为重要的东西,而另为我们开启了一只天眼,从这只眼看出去,自身也就成了“眼中人”.或许这番对自身的追问正部分地缘于这场病,诗人因此而重新认识了自己.诗到“徇禄及穷海”,已是撕去了最后的面纱,惊心动魄,也无可再问.所有沉重的追问与反思至此都可以退后了,“卧痾对空林”的现实在沉重背景的映衬下如一片轻飘飘的鹅毛,无处着落.

此时惟一与自己相关的不过是外面这片小小的天地,在久病的内视与自省中,它们一直被冷落一旁.冷落中,季节已然改换,物候也必定不似病前.久病的隔离似乎让他不敢跟户外的天地立即觌面相逢了,他没有径直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只想登临眺览一番,而他撩起帘子、推开窗户的动作中也许竟有些微的犹豫和莫名紧张.长久封闭之后,诗人的感观应当更敏感,大病初愈,他也应该和缓许多吧.“倾耳”、“举目”只是两个微弱的动作,他期望聆听到的大约是江水或海浪的声音,期待见到的该是崚嶒的奇峰.永嘉原本就有如同建康城一般的胜景,如“三山”、“两江”(《游岭门山》),又在海边,常引起诗人探索和征服的欲望.但诗人似乎并未从所闻所眺中获得更多满足,诗思也没有在此停留.急浪峻峰只是此刻一个遥远的背景.反而是那屋外的和风与阳光更吸引自己,它们熟稔又揆违已久,却在失而复得的时刻突然焕发出新鲜的光彩,有待于我们去重新感受和体味.然而,新春的和风与阳光依然不是焦点,它们仿佛是半透明的,诗人的目光和心思终将穿透它们.

据说诗写至此,诗人反复思索,“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钟嶸《诗品》卷中)也许诗人当时的心与眼究竟该栖息在何处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然而,那原本只会被险峰吸引的殷勤眺望却轻轻落在了池堤新生的春草上,原以为只会为江涛海浪激动欣喜的倾耳聆听捕捉到的却是新鲜的鸟鸣.春草与鸟鸣,对于常常朝向不寻常之物的期待而言,是如此微不足道,连表达所用的诗句形式也如此简易.它们似乎轻微和平易得令诗人自己和我们同样感到意外.或者是因为病痛中长久的寻觅与迷惘让意志松懈下来,甚至遗忘了自身,然而,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天机才会向我们开张.所谓山水“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只能发生在我们谦卑柔顺地面对自然之时,当我们不再沉溺于自身,不再试图驱遣万物如同君王役使臣下,这时,自然的生机和奥妙才会被我们所领悟.谢灵运在诗中常常是俯观仰察企图搜罗万物无遗类,但他笔下又往往有 “以人巧夺天工”、自“精深”而来的“华妙”(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五),如有神助.将这首诗一路读来,我们不妨说这种时刻也许就是诗人由于疏忽让意志打了个盹儿,但就在身心松弛的那一刹那,自然以最平易的外表、最猝不及防的方式现身了.于是一切都有了着落.

自然的这番短暂现身惊醒了诗人,他全部的身心都为此兴奋起来,一度打盹的意志也再次活跃,它要辨识清楚此时自身的处境与状态.它说,是迟迟春日与萋萋芳草让他莫名悲伤,是离群索居让日子漫长难耐.于是意志最后立下了决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要象古人那样遁世无闷.当外物无法被掌控时,我们能把握的便只剩下自身,但意志原本只有在同时包括进情感的时候才能有效地行动,谢灵运此时的决心却仅仅是理性的立法,情感却是缺席的,他并未从当下的处境中获得真正的满足,真实的情感仍然是“闷”与“伤”,这个决心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自我鼓励.他真实的情感终究会占上风——后来,他依然骄矜难驯,连对自然,也往往是占有与征服的姿态,伐木开径,寻幽造险.当他面对的是凶险的世情而非自然时,当然只能一败涂地.这样的结果并非由于知易行难.若按谢灵运作于永嘉任上、专论佛教顿悟的《辨宗论》,知被分为真知和假知.真知便是悟,便能行,所以真知其实是一种体认,知行原本不二,假知则只是一种思辩性的认识.谢灵运的知不幸是假知,尽管他自信是真知.他的诗常常采用前半写景后半说理的形式,原意是为了从山水中体得让自己平衡的道,那些理语是他在反复说服自己,但这种知对他而言只是理性的认知,往往并不能成为知行合一的真知.然而,他对自然的表现却不乏如有神助的顿悟时刻,那就是谢灵运的妙赏.顿悟说未能在谢灵运立身行事上得到实行,却通过妙赏的方式在自然中成就了他,“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加载更多
2大病初愈的诗词鉴赏

中秋诗词佳句: 大病初愈的诗词鉴赏,缺失:中秋佳句11237/16

第一篇:《新毛诗词选》

贺新郎 1923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注释】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古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凭割断:请割断之意.翥(zhu4):奋飞.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题解】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沁园春 长沙 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e3):大船.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遒(qiu2):强劲.遏(e4):阻止.

【题解】

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唐朝女蛮国进贡者,他们梳有高高发髻,戴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黄鹤楼:故址在长江南岸武昌蛇山上,因武汉长江大桥建桥需要,于一九五六年拆除.八一年在原址南面五百米处重建,于八五年竣工.《寰宇记》,“昔费〔礻韦,yi1〕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九派、一线:九派指长江在湘鄂间众多的支流;一线指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这两条铁路在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后合称京广铁路. 龟蛇: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两山隔江相望.

黄鹤知何去:唐崔颢有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酹(lei4):祭奠,浇酒于地.苏轼《念奴娇》,“一樽还酹江月”.

【题解】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国民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在长沙,五月二十一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员,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十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四月二十七日的五大上,毛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毛泽东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二七年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国共两彻底分裂.

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二八年五月,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 -- 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三三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现在的八一军旗匡庐:原为“修铜”,即修水、铜鼓,江西省县名.

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

【题解】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共产国际令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并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领导集团.瞿要求各地组织暴动,开始了历史上所谓的瞿秋白“左”倾机会主义.毛泽东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被中央派往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九月九日,驻在修水的原武汉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是员),安源煤矿工人,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联合举行秋收暴动.毛泽东当时在铜鼓指挥平江、浏阳农民义勇军.暴动队伍计划先攻克平江、浏阳,然后从南北两路包抄长沙,但在平江、浏阳先后失利.九月十九日,队伍退至浏阳文家市,毛说服众人向江西萍乡撤退.十月,暴动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井冈山.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大病初愈的诗词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大病初愈的诗词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

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一九二九年二至四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四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一枕黄梁: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讲一个叫卢生的,在旅店向一个道士叹述穷困不得志.道士就拿出一个枕头,说枕在上面就能使他“荣适如志”.卢生在梦中从婚到死,享尽荣华富贵.转了一圈人生,醒来一看,困顿依旧,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黄梁(小米饭).汀江:流经福建长汀,上杭.

金瓯:指国土.语出《南史·朱异传》,梁武帝曰,“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题解】

一九二八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二九年五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毛泽东应其邀请于五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如梦令 元旦 1930.01 宁化、清流、归化,

第二篇:《国文课重阳诗词欣赏》大病初愈的诗词大病初愈的诗词

国文课重阳诗词欣赏2015年10月13日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配曲忆故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景公忧死泪纷流,世人堪笑杞人忧.晏相劝君勤治国,优抚百姓第一筹.)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配曲平沙落雁)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重阳席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首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三、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李清照的《醉花阴》是其婚后所作.在词作中,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据说,这首词还有一段佳话.据记载,赵明诚婚后外出做官,李清照想念赵明诚,就把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以表爱意.赵明诚接到之后,不服气,决意要与李清照比试比试,于是三夜闭门不出,也不许任何人打扰,苦苦思索,终于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混于其中,叫来朋友陆德夫来评判.最后,思索良久的陆德夫说,还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好.赵明诚傻眼了,不得不服自己的夫人.这虽然是逸闻轶事,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李清照的才能.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众多的诗词,“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这里着墨说的是“天难老”.它揭示出千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耐人寻味.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引发出来,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引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是有机结合,不可或缺.“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九九相重无穷尽.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这是缘于战地浇灌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鲜血,烈火硝烟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绚丽芬芳,金黄吐芳.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阕意,写景,写实.秋风劲,不似春光妩媚.亦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是诗人的战斗性格.在这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坚定的胜利信心.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焕发人们刚强的必胜意志和鼓舞人们为获得胜利而努力的精神.昭示了这首诗的最高的境界.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革命者眼中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亲历战争胜利后,那种旁人无法体会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醒心琴谱》中《秋宵步月》之题解曰:“南北朝南齐柳世隆所作.其曲写意月夜漫步中庭.畅然自适之境.风韵清远.闲逸洒脱.柳世隆为其时士流第一.晚年不干世务.垂帘弹琴.故有此曲.”

《醒心琴谱》中《秋宵步月》之后记曰:“此曲闲逸洒脱.潇然不群.心无所累者.方足以操之.操此曲时.忌下指重浊.宜轻描淡写.曲中快处取小速.当从平稳中求之.有行云流水之趣.于是朗月闲庭.自然而从指下流出矣.”

《秋宵步月》为极少见的碧玉调琴曲.此曲在明、清时期的琴书谱集中仅出现在《西麓堂琴统》,可见此曲之流传并不广泛,而弹奏此曲之琴家、琴派亦不多,故其也因此更多的保存了古谱的原貌.在近现代琴家中亦鲜有弹奏此曲者,目前已知打谱并弹奏《秋宵步月》的琴家(琴派)仅姚门和摩尼天虹先生.在存见的音像资料中亦仅有姚公白先生和家师天虹先生所演绎的《秋宵步月》.故对于挖掘与传承经典古曲来说,整理打谱、弹奏与收录古曲极有意义.

此曲写在秋高气爽、明月高悬的夜晚漫步于庭院,心境闲逸而舒畅,有超然物外之境.心无所累,虽行于世,而隐于心也.操此曲之时,贵在贞静宏远.“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刚柔相济,缓急有度,从容洒脱,有行云流水之趣.天虹先生之《秋宵步月》以旷达闲逸为特点.听之清和雅正,畅然而自适.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平沙落雁,本是着名的自然景色「潇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小品画──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岸边一带白沙,安详恬静,蒙蒙如霜.一群大雁从远天飞来,在空中徘徊飞鸣,先有几只降落在其上,仰首与空中的飞翔者相互鸣叫呼应,继而雁群一一敛翅飞落.远望去,雁群丶沙岸丶水波,都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

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开始,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後旋律一转而为活泼灵动,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充满了生机和欢跃;最後又复归於和谐恬静的旋律中.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古琴的泛音丶滑音等特有的技法的运用,使得乐韵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

此曲自问世以後,深受历代琴家喜爱,是近300年来传谱最多丶流行最广的琴曲之一. 曲谱最早载於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的《古音正宗》. 广陵派的《平沙》恬静优美,意境典雅.

诸城派和九嶷派的《平沙》,增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丶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古琴曲《忆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深情,表现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怀念友人的感伤情绪.在直接抒发人的感情的音乐作品之中,此曲堪称优秀的代表作.

此曲原为古琴曲,后被改编为箫曲,其琴箫合奏谱见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据原谱解题,此曲“传为蔡中郎(蔡邕)作”.

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第一段以清亮飘逸的泛音开头,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宁静的气氛,泛音停止后,思绪随着起伏跌宕的音调而展开.

第二段,音乐开始上板.缓慢而规整的节奏,缠绵悱恻的曲调,绵延不断的琴音,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第三、四段,旋律移向高音区,并由单音旋律转而采用空弦,低音作和音衬托.在旋律层层推进后,又连续下行,表现了思绪翻滚,心潮起落,使思念故人之情达到高潮.二、

三、四段都以固定终止型结束,有辗转反侧,“剪不断,理还乱”之感.

第五段再现第二段曲调,情绪渐趋平静.

第六段低音区跌宕的节奏和尾声半部分激动的泛音曲调,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澜,有欲伏先扬之妙.

第三篇:《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鹅湖归,病起作①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②,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

①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

②书咄咄:典出《晋书》卷七十七《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感,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

③休休:典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司空图传》.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名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

(1)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4分)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文章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出自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鹅湖归来,病体初愈.“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躺在临水房间的枕席上,渐感微凉;室外飘浮在水上的云烟到黄昏都消散了.“冷欲秋”,一因病弱,二因夏秋之际季节的转换.“晚来收”,知云烟白天尚飘浮水面,傍晚之时反而更晴朗了.在另一首同题之作中云:“翠木千寻上薜萝,东湖经雨又增波.”烟霏雾霭消失净尽,蓝天碧水,带湖又是“千丈翠奁开”了,这时映进眼帘来的是一幅如画一般的美景:“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艳丽的红莲相互偎依,全像喝醉了酒;白鹭不鸣不动静悄悄,准是独自在发愁.“浑”,全或满之意.陈师道《山口》诗:“渔屋浑环水,晴湖半落东”.“相依”而“浑”,见红莲之多,遍布水面.点缀以倦归无言的白鸟,景幽色美,一片宁静.或说风摇红莲是动态──即使如此,也是此时有声似无声.从这联无声、有色、形美、气敛的工稳对仗中,映现出诗人此刻身与物化,神凝世外,为自然美景所陶醉的心态.明人沈际飞评曰:“生派愁怨与花鸟,却自然”(《草堂诗余正集》).“生派”而“自然”之作,使物与人化,感情更深一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陈允平《望江南》词).这两句应说既“自然”,又潇洒,且风流,超逸美妙,实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过片换头即抒情.“书咄咄”,典出《晋书》卷七十七《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感,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且休休”,典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司空图传》.司空图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作亭名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堕,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一丘一壑”,犹言一山一水.《汉书》卷一百上:班嗣赞“绝圣弃智”的严子(庄周)曰:“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世说新语·品藻篇》:“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辛弃疾则谓:我还学殷浩的什么书写“咄咄怪事”,倒不如像司空图那样作个山林隐士,就是只有一丘一壑也潇洒自在.而同时也表达出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襟怀.实际放情山水,结盟鸥鹭,并未解决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故一结曰:“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黄蓼园称:“妙在结二句放开写,不即不离尚含住”(《蓼园词选》).虽“放开写”,但恰如俞平伯先生云:“懒上层楼虽托之筋力衰减,仍有烈士暮年的感慨”(《唐宋词选释》).况周颐云:“此二句入词则佳,入诗便稍觉未合.词与诗体格不同处,其消息即此可参”(《蕙风词话》卷二).这里看似信手拈来,至深之情,却以淡语、浅语出之,明白如话,却又是含蕴无穷的.

黄蓼园论此词曰:“其有《匪风》,《下泉》之思乎,可以悲其志矣”(引同上).《诗经》中《匪风》篇,“伤周道不能复桧也”;《下泉》篇,“伤周无王,不足以制霸也”.两篇共同的主题都是慨叹周室衰微,无力给以援手.这与南宋的现实甚为仿佛.词表现抗金爱国思想,而那些膏血、剑铗、万兜鍪、战未休、金戈铁马、万里如虎等等字面,都销声匿迹了.实有“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札”(《白雨斋词话》卷一)之妙.不过如果说“‘定是’妙.壮心不已,稼轩胸中有如许不平之气”(《放歌集》卷一),似也缺乏根据.今人增枝添叶,说:“浑似醉的白莲,指苟且偷安的达官贵人,无言自愁的白鸟,是辛弃疾的化身”,却未免失之穿凿了.

第四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译文] 池塘边逐渐萌生了青草,柳林里也增添了婉转啼鸣的小鸟.

[出自]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注释:

虬: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 媚:自我欣赏. 幽姿:优美的姿态.

薄:迫近.怍:惭愧. 进德:增进自己的德业,此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隐退耕作. 徇禄:追求官爵俸禄. 穷海:边元的海滨,此指永嘉(今浙江温州).

疴(ē):病.卧疴,卧病在床. 衾:被子.

昧:不明白.这句说因卧病而竟不知季节的变换. 褰开:揭开帷幔.

窥临:近窗观望. 聆: 听. 岖嵚(qīn):山势高峻的样子.

初景:初春的阳光. 革:改变.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

新阳:新春.故阴:已过去的冬季.变鸣禽:鸣叫的鸟儿变换着种类.

祁祁:众多的样子. 豳歌:指 《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

萋萋:草的样子. 楚吟:指《楚辞·招隐士》,其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的句子.

索居:独居. 易永久:容易感到时间长久.离群:离开朋友.处心:安心.

持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岂独古:难道只有古人能做到.无闷:没有. 指隐士不为世俗易其志,不求成名, 避世而无所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征:验,得到证实.

译文:

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我想要停留在天空(仕进功名),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隐退沉潜),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想起《采繁祁祁》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坚持节操那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徵验、实践了.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喇嘛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是不小.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文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全诗翻译赏析出自诗人也仿佛耗尽了心力,此前他生了很久的病.——在赴永嘉的路上和初到郡的日子,他还不停地宣称这番外放正好使自己得偿隐居的夙志和山水之癖:“将穷山海迹”(《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资此永幽栖”(《邻里相送方山》),“恬知既已交,缮性自此出”(《登永嘉绿嶂山》).到郡后他甚至不视政事,俨然将永嘉郡视为隐居地,他宣称、也的确自信找到了“达生”之所(《斋中读书》).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失意装点上强硬外衣后的愤激,无论怎样以理遣情、劝说自己,他不肯认输的意志也有疲累的时候.这时,他烂熟于心又频频征引以平衡自己心态的《庄子》也只是一些空话了,它不再能排遣那些深深的孤寂与失意,它甚至不如一张琴:“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晚出西射堂》).冬天,他就开始生起病来,一直持续到次年也就是景平元年的初春.这场病剥去了他过强的意志以及或由本性或由愤懑而来的骄矜,他不再有旺盛的精力和强悍的意志去负气和愤激.生病之初,他也许还会觉得闲暇正宜于读书写诗,也不妨嘲笑嘲笑人家的“执戟”与“耕稼”不如自己在官而无官官之事的官隐,但当新奇感和意志被慢慢消磨,这场寂寞卧病中所见不过是空寂的树林,没有叶子,也没有鸟.长久的寂寞中,诗人不得不时时面对的只有自身.肉体的病痛常常是心灵病痛的一种外在征兆,但它也消解了某些平时我们以为重要的东西,而另为我们开启了一只天眼,从这只眼看出去,自身也就成了“眼中人”.或许这番对自身的追问正部分地缘于这场病,诗人因此而重新认识了自己.诗到“徇禄及穷海”,已是撕去了最后的面纱,惊心动魄,也无可再问.所有沉重的追问与反思至此都可以退后了,“卧痾对空林”的现实在沉重背景的映衬下如一片轻飘飘的鹅毛,无处着落.

此时惟一与自己相关的不过是外面这片小小的天地,在久病的内视与自省中,它们一直被冷落一旁.冷落中,季节已然改换,物候也必定不似病前.久病的隔离似乎让他不敢跟户外的天地立即觌面相逢了,他没有径直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只想登临眺览一番,而他撩起帘子、推开窗户的动作中也许竟有些微的犹豫和莫名紧张.长久封闭之后,诗人的感观应当更敏感,大病初愈,他也应该和缓许多吧.“倾耳”、“举目”只是两个微弱的动作,他期望聆听到的大约是江水或海浪的声音,期待见到的该是崚嶒的奇峰.永嘉原本就有如同建康城一般的胜景,如“三山”、“两江”(《游岭门山》),又在海边,常引起诗人探索和征服的欲望.但诗人似乎并未从所闻所眺中获得更多满足,诗思也没有在此停留.急浪峻峰只是此刻一个遥远的背景.反而是那屋外的和风与阳光更吸引自己,它们熟稔又揆违已久,却在失而复得的时刻突然焕发出新鲜的光彩,有待于我们去重新感受和体味.然而,新春的和风与阳光依然不是焦点,它们仿佛是半透明的,诗人的目光和心思终将穿透它们.

据说诗写至此,诗人反复思索,“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钟嶸《诗品》卷中)也许诗人当时的心与眼究竟该栖息在何处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然而,那原本只会被险峰吸引的殷勤眺望却轻轻落在了池堤新生的春草上,原以为只会为江涛海浪激动欣喜的倾耳聆听捕捉到的却是新鲜的鸟鸣.春草与鸟鸣,对于常常朝向不寻常之物的期待而言,是如此微不足道,连表达所用的诗句形式也如此简易.它们似乎轻微和平易得令诗人自己和我们同样感到意外.或者是因为病痛中长久的寻觅与迷惘让意志松懈下来,甚至遗忘了自身,然而,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天机才会向我们开张.所谓山水“自来亲人”(《世说新语·言语》),只能发生在我们谦卑柔顺地面对自然之时,当我们不再沉溺于自身,不再试图驱遣万物如同君王役使臣下,这时,自然的生机和奥妙才会被我们所领悟.谢灵运在诗中常常是俯观仰察企图搜罗万物无遗类,但他笔下又往往有 “以人巧夺天工”、自“精深”而来的“华妙”(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五),如有神助.将这首诗一路读来,我们不妨说这种时刻也许就是诗人由于疏忽让意志打了个盹儿,但就在身心松弛的那一刹那,自然以最平易的外表、最猝不及防的方式现身了.于是一切都有了着落.

自然的这番短暂现身惊醒了诗人,他全部的身心都为此兴奋起来,一度打盹的意志也再次活跃,它要辨识清楚此时自身的处境与状态.它说,是迟迟春日与萋萋芳草让他莫名悲伤,是离群索居让日子漫长难耐.于是意志最后立下了决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要象古人那样遁世无闷.当外物无法被掌控时,我们能把握的便只剩下自身,但意志原本只有在同时包括进情感的时候才能有效地行动,谢灵运此时的决心却仅仅是理性的立法,情感却是缺席的,他并未从当下的处境中获得真正的满足,真实的情感仍然是“闷”与“伤”,这个决心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自我鼓励.他真实的情感终究会占上风——后来,他依然骄矜难驯,连对自然,也往往是占有与征服的姿态,伐木开径,寻幽造险.当他面对的是凶险的世情而非自然时,当然只能一败涂地.这样的结果并非由于知易行难.若按谢灵运作于永嘉任上、专论佛教顿悟的《辨宗论》,知被分为真知和假知.真知便是悟,便能行,所以真知其实是一种体认,知行原本不二,假知则只是一种思辩性的认识.谢灵运的知不幸是假知,尽管他自信是真知.他的诗常常采用前半写景后半说理的形式,原意是为了从山水中体得让自己平衡的道,那些理语是他在反复说服自己,但这种知对他而言只是理性的认知,往往并不能成为知行合一的真知.然而,他对自然的表现却不乏如有神助的顿悟时刻,那就是谢灵运的妙赏.顿悟说未能在谢灵运立身行事上得到实行,却通过妙赏的方式在自然中成就了他,“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加载更多
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