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格式
诗歌的格式: 诗歌赏析的格式,缺失:诗歌的格式147720/3
精选的诗歌赏析的格式
讲解☆
一、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年,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三、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1、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
2、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
3、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4、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6、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
7、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8、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四、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
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求古诗序言!!!!
传诵中华古诗 弘扬传统文化 积淀人文底蕴 孕育民族精神 中华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传承中华的美德。
阅读背诵大量的古诗,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
古诗文阅读背诵重在开发记忆力,培养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理.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
没有文化的根源,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民族;掐断文化的根脉,失掉根本,一个民族也就没有办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歌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它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道德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活力的象征。
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和灿烂的诗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象征。
中华古诗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和道德精华。
传诵中华古诗,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
古诗文的前言怎么写
中国是有着深远历史文化的古国,中国的古诗也是人类一绝.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人物,都中外闻名,我们又为何不做个有文化的人?诗是由普通汉字组成的,但却有着神的影踪,我们为何不去追求呢?(省略号) 该说的我都说了,但诗的好是说不完的.自己用心去体会吧,相信你会爱上古诗,也爱上我的这本书....
古诗词赏析 杜甫《春望》
望 大 小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
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
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6、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鉴赏: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
“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
“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
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
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
可怜者,可爱也。
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
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 李渔《词管见》有云:“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
”诗和词在表现手法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却构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种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8、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鉴赏:这是诗人是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
清明时分,春雨飞飞,诗人和陈秀才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沙上祭祖,满身的泥土尘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乱,诗人感慨以这样行色匆匆的方式回乡祭祖,那是让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9、夕阳楼 唐代: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
培养与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首先,要善于引导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
初中古诗词的鉴赏 意思
竹里馆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鉴赏】(一)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
10 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自“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第182页,作者陈邦炎。
我们不应该引用别人文章而不加出处,这是对作者起码的尊重,也是为文起码的原则) 【鉴赏】(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绝句之一。
我们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
诗歌的格式: 诗词歌赋的格式,缺失:诗歌的格式17839/3
精选的诗词歌赋的格式
诗分近、古体,以唐为界,之前是古体,后是近体,古体没有什么太大要求,可以借鉴《诗经》。近体分为律诗(七律和五律,八句)和绝句(五言和七言,四句),首联(一)可不压韵,二三联必压,注意词性,尾联(四)可不压<律诗>上联词性相对,下联也是,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要压韵,歌没多大要求,至于赋,很难,至少我不会。还有词,注意内容的吻合、意境的构成,一般来说,人人可写,只是好坏罢了
诗词歌赋里面的‘赋’具体是指什么?
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到了汉朝,终于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赋体,指辞赋的体制或体裁,对于辞赋的创作有其相应的创作规范。
辞赋体裁不同,风格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根据辞赋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同,辞赋的体裁被分为若干种。
屈原的作品《离骚》开启了辞赋史的源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骚体赋、汉大赋、骈体赋、骈文律赋、白话赋等不同的发展时期。
汉代辞赋有三种基本形式:诗体赋、骚体赋和散体赋。
诗体赋以四言为主,隔句用韵,篇幅较小,由《诗经》演变而来,与诗比较,趋向于散体化。
骚体赋形式与楚辞大体相同,由楚民歌演变而来,抒情性强。
散体赋的句式自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一般直书其事,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主要由诸子问答体、战国纵横游说之文和楚辞演化而来。
有学者在深入考察赋体的分类发展源流后,提出将辞赋分成骚体赋、文体赋、骈体赋、律体赋四种体裁,简称骚赋、文赋、骈赋、律赋。
其中,骚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文赋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深受“破体为文”创作风气的影响。
骈赋的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未讲四声八病,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
赋在发展中分四个阶段:汉赋、俳赋、律赋、文赋一、汉到西晋为汉赋,其最大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极尽夸张之能事,什么龙肝凤胆,天宫地阙胡侃一通。
而这种夸张显然源于楚词。
汉赋另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讽谏,在极尽夸张中达到对皇帝和王侯们委婉规劝的作用。
这一特点又显然来自《诗经》。
这一点显然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刘勰将赋与赞、颂是分开的,赋讲讽谏,赞颂只是歌功颂德,按刘勰的观点,我们今天的许多赋都应归为赞文、颂文,而不应是赋。
汉和两晋时的赋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以四言六言为主,杂有三、五、七言,甚至长句子,还有着散文的痕迹。
二、到了六朝时,赋发展为俳赋,这时的赋几乎完全是四六句了,而且讲究对仗。
人们称这时的赋为骈体文。
六朝赋到了晚期,有明显的诗歌化倾向,这就为唐朝的律赋开了先声。
三、唐朝时,由于国力强盛,统治者大倡文学,赋被纳入科举应试的体材,于是诗赋大行其道。
唐时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美文。
但是后来,赋更加讲究平仄对仗,还规定了韵脚,律赋出现了,律赋对行文限制过于严格,近乎文字游戏,不久就走向了死胡同,律赋所要求的八韵脚当然也没成为规矩。
四、文赋。
中唐以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赋开始趋于散文化,人们称之为文赋。
文赋的用韵不大讲究,句式不求整齐,除四六句外,散句经常出现。
文赋的开山之作应推杜牧的阿房宫赋,代表作应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文赋从形式上似乎与汉赋相近,但文赋绝没有汉赋那样的过份夸张和卖弄,绝无生冷险峻之词,而是风格清新自然,有娓娓道来之感,读之倍感亲切。
诗词歌赋的赋是什么意思?
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鹪诤禾剖笔?敫惩??⒕倭?疲?硬茇У摹笆?秤?觥焙吐交?摹笆?登槎?裁遥?程逦锒??痢笨煽?四摺?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诗词歌赋里的“赋”是什么意思啊?
诗词歌赋是文章的四种形式。
指作文。
歌字从哥从欠。
“哥”字从二可,可字义为“肩挑、荷担(以运送土石)”,即服徭役;二可上下叠加所造成的“哥”,表示的是“服过二次徭役、资深服役者”。
“欠”即“欠身”,指上半身动作、胸部动作。
“哥”加“欠”表示“资深服役者的胸部动作”、“资深服役者用声音抒发胸怀”。
故“歌”本义是:资深服役者传唱、吟诵的民谣。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56339.htm#3)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
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5191.htm)
诗词歌赋的赋字的意思?
释义: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赋 拼音:fù 解释:
1.旧指田地税:田~。
~税。
2.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
~有。
天~。
禀~。
5.古同“敷”,铺陈,分布。
造句:
1. 他从小就显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
2.他虽然没有过人的天赋,但学习上非常认真刻苦。
3.小华因其卓越的音乐天赋而备受瞩目。
4.在诗词歌赋上略胜一筹的他,也有着鲜为人知的痛苦经历。
这些痛苦经历使他形成了梦游的习惯。
这不,熟睡中的他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披衣起身,到了一个人际罕至的荒僻之地。
5.壮哉我之华夏,诗词歌赋,千秋古国;美哉我之民族,同心同德,不屈不挠;盛哉我之风尚,仁厚朴醇,百善当孝;伟哉我之青史,文明五千,与爱同行!...
请问带素字的诗词歌赋有哪些,最好是赋。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素华虽可揽,清景不可游。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李白)
2..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戏赠郑溧阳(李白)
3.素月徘徊牛斗间,天风吹鹤度函关。
——纵笔(陆游)4.素壁行其间,草木尽光彩。
——月夕(陆游)
5.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李白)
6.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李白)
7.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梅雨(柳宗元)
8.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画鹰(杜甫)
9.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白羽扇(白居易)
10.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
——送率府程录还乡(杜甫)
11.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玉箫。
——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李商隐)
12.素闻赵公节,兼尽宾主欢。
——别董颋(杜甫)
13.素颈未及断,摧眉伏泥沙。
——秦女休(李白)
14.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子夜四时歌:冬歌(李白)
15.素慕巢居穴处民,久为钓月卧云身。
——自咏(陆游)
16.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
——哭严仆射归榇(杜甫)
17.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
18.素琴弦断酒瓶空,倚坐欹眠日已中。
——假日(李商隐)19.素发干垂领,银章破在腰。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杜甫)
20.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白居易)
21.素多江湖意,偶佐山水乡。
——初至(岑参)
22.素怀岩中诺,宛得尘外游。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岑参)
23.素缄署丹字,中有琼瑶篇。
——酬吴七见寄(白居易)
24.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白居易)
25.素楫分曹往,金盘小径通。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杜甫)
26.素风啼迥堞,惊月绕疏枝。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骆宾王)
27.素书如可嗣,幽谷伫宾行。
——秋日送尹大赴京(骆宾王)
28.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樟亭双樱树(白居易)
29.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六年秋重题白莲(白居易)
30.素毛如我鬓,丹顶似君心。
——刘苏州以华亭一鹤远寄以诗谢之(白居易)
31.素光淡无际,绿静平如砥。
——韩十八侍(刘禹锡)
32.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
梦翠翘,怨鸿料过南谯。
——惜黄花慢(吴文英)
33.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
——齐天乐(吴文英)(望采纳O(∩_∩)O~)
诗词歌赋之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平仄押韵之类的要求有什么作用?...
大体上说诗词曲赋在表达功能上不同,思想内容上不同,艺术手法不同。
诗赋来讲,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所谓赋,不歌而诵叫赋。
诗词来讲,诗多是齐言,形式整齐,韵律均衡,篇幅有限,不适合容纳曲折复杂的感情。
词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韵律灵活多变,适合抒情。
所以诗词在宋代是有各自分工的,诗适合书写严肃的社会政治性话题,所以内容多是言志述政的。
而词适合表达内心细微,幽深的感情,敏感又不能不能明言的情愫和心理。
剖心缘情,内容就多是爱情或者艳情。
而且结合宋代文化生活和社会情况来讲,文人更多描写依红偎翠的爱情主题。
当然,到了后来,柳永的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强了艺术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功能,创制词调,摆脱了词作为诗的附庸地位。
再到苏轼的“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摆脱了词作为音乐的附属。
而且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观念,凡是诗可以表达的内容感情,词也一样可以表达。
再到辛弃疾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将写文的手法入词,就体现了诗词合流的趋势。
此外词还有雅俗两种艺术趣味的分流和转化。
(暂不详说。
)曲的话和词的兴起有相同之处。
1.广大人民反抗黑暗政治斗争要求新的文学形式来反映。
2.城市经济的繁荣安定,为杂剧的兴盛了有力的环境。
都市的兴起,为杂剧了物质条件和群众条件。
3.众多的勾栏瓦肆,保证了杂剧的演出场所,同时也促进了相互间的艺术交流和切磋。
4.广大的城镇居民,如工匠、经纪人、小贩、人、小吏、侍从、奴仆以至医卜星相之流,他们需要文娱活动,杂剧艺术正是在成为他们抒发心声的工具之后,才得以蓬勃发展。
5.大批无门上进的知识分子的存在则为杂剧剧本的创作、加工了源源不断的作者队伍。
6、下层知识分子也受到各种迫害,共同的命运使他们加深了对民众的了解。
正因为他们一生都沉沦下僚,志不获展,才将这种情愫寓之声歌,抒发愤郁感慨之怀,发出不平之鸣。
7、蒙古统治着对歌舞、戏曲的爱好也是杂剧勃兴的一个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仄押韵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不是一时能说清楚的。
诗在永明体以后渐渐规范起来,有固定的押韵要求。
比如首句入韵和不入韵两种。
你在网上随处可以找到。
不多说。
词是依曲填词,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分片上都有自己的规则。
诗一般是双句押韵,词的韵位则有疏有密,依乐“均”押韵。
“均”是作为乐曲中相对完整的音乐单位。
不同词调有不同的押韵格式,但词韵比诗韵宽。
临韵可通押,方式也与近体诗不同。
有押平、押仄、平仄互押、入声独押、中间转韵等。
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
曲的要求更多。
曲没有入声,一般看到元代杂剧中有的,基本都是明人所加。
曲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但是平上去三声可以轮换使用,也不避重字。
曲还可以在其中加衬字。
诗词受正统思想较重,讲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曲起于民间,较少受道统的束缚,可以端庄文雅,绮丽秀美。
也可以明快奔放,急切透辟,冲口而出。
有清新、活泼、明朗、泼辣、尖新、诙谐、俚俗等特点。
各种表现方法各种修辞手法无所不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暂时说这么多。
你问的题目太大,说一年也说不完。
= =|||
诗词歌赋当中歌和赋分别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文艺多种多样,其中也包含我们现代所说的文学。
诗词歌赋就是文学四种形式。
诗以唐诗为主,词当然以宋词为主,歌就是曲,以元曲为主,后来的戏曲发源于元曲。
赋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课堂作文一样的东西,有的抒发感情,有的状物述怀。
比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诗歌的格式: 诗歌体式是什么,缺失:诗歌的格式13394/3
精选的诗歌体式是什么
就是诗歌的创作形式,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古体诗形式自由,长短不拘。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且都表现为五言诗、或者是七言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
诗词中的词调是指什么
词调本来指的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世以前人作品为基础,对句法和平仄加以概括和总结,得出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 调。
词调主要分为令、引、近、慢四种。
令、引、近、慢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音乐节奏不同,以及曲调来源不同。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因旧曲造新声和自撰新腔两种方法。
但词调的发展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多种辅助方法,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
在宋代,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也称为“腔子”,就是歌谱。
写作一首词必须先选用或创制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这个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
这样填作的歌词协音合律才可以歌唱。
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
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
七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用来定声音的高低。
十二律即黄钟、 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来定音阶的高下,十二律各有七音。
以宫音乘十二律称为宫,以商、角、徵、 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称为调。
计有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
但是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而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在唐与北 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二十八调而已。
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
张炎在《词源》上录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商调。
角七调在此时已完全不用。
宋代的词集常是依照宫调来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每个宫调下编录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
……在宋代称为“小曲”或 “小唱”,是与“大曲”相对而言的。
令词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
因在唐 代文人喜欢在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做酒令,所以这类词被称为 “令曲”,又被称为“小令”。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多是令曲。
由于近体诗在唐代比较发达,作近体诗讲 究声律对仗,所以民间小令到了文人的手中也逐渐变成格律词。
又由于小令和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文人的近体诗技巧早已熟练,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创作小令。
……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因此唐诗鉴赏知识实用百科《甘草子》等六调,《张子野词》则录有《醉垂鞭》一调。
通常一个词调只属于一个宫调,但有的词调也同时分属几个官调。
宫调可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
同一词调入不同的宫调,在腔调上一定会有所改变。
以上供参考。
古体诗和古诗体的区别
诗,旷世绝宇几人知?尽情时,方显我才思。
词,如痴如醉如着迷。
细读来,句句都神奇。
歌,随风飞到西柏坡。
遇知音,知音从此多。
赋,东方巨龙狂起舞。
起舞时,抖落风和雨。
中国文学,诗词里的“词”明确是指什么?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新闻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是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诗词的和是什么意思
1、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诗词,对联中的对仗工整是指什么?
对仗也叫对偶,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
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
绝句不必对仗,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须用对仗。
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对仗。
对仗的规则是:⑴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⑵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⑶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⑷ 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⑸ 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
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
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
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
诗词中的杨穗是指什么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好比人的眼目是人的传神之处;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辞源》中“诗眼”的解释是:“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这里要讲的是“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语句甚至“一工之字”也可通之于文、赋、词、曲等各种文体。
现代诗歌和歌词的“眼”关键是在于怎么去驾驭文字,遣词造句,用好动词、形容词,给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的感觉即可。
鉴赏古诗词的格式

苹果手机如何分段写字比如诗词的格式 分段函数的格式


蝶恋花的格式是什么 蝶恋花格式
什么是诗歌形式美 诗歌的形式美




求词蝶恋花的格式 蝶恋花格式
对联的格式 要求


周记的格式怎么写

实验报告的格式




脚注的格式论文引用网页脚注格式




网名好看的格式
好看的格式网名
最新英语通知的格式及范文
诗歌诗句形式手机日常问候语句子
宣纸写诗句的格式 写宣纸的格式




书法写诗词的格式 写诗的书法格式




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有几种 是什么
诗歌朗诵都有哪些表演形式
诗歌鉴赏的基本答题模式和题型格式有哪些
古诗词的格式有哪些

诗词竖着写的格式例 题临安邸


写贺卡的格式幼儿园贺卡祝福语格式
方式方法的格言
初恋情书的格式怎么写
硬笔书法竖写的格式 竖写硬笔书法作品格式




毛笔字写诗的格式 毛笔字古诗词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