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教育教学理论

265 坐标: 38589 目录:/jiao/

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1)使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1)培养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2)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2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而是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19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