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学校文化提升核心素养近期,“中国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教育专家们正在研究阐释其内涵和意义,校长、教师们正在思考探索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观点见仁见智,做法百花齐放。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本人对培养核心素养问题的认识与体会。一、研究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

弘扬学校文化_提升核心素养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召开“中国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一是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三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三个背景里都有“迫切需要”。令人深思!首先,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改革。1993年,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素质教育”目标。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全面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2010年,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弘扬学校文化_提升核心素养
(2010-2020年)》,指出了我国教育的种种弊病。直至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建立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其次,教育领域从未停止过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高考招生的不断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高考科目由“老文理分科”→“四科目组”→“大文理分科”→“侧文侧理”,现即将进入“3+(6选3)”新高考模式。高考命题由“标准化考试”→“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全国统一命题”。高校招生体制由“单轨”→“双轨”→“并轨”。招生形式由“凭高考分数录取”→高考生+保送生→高考生+自主招生。招生依据由高考成绩→高考成绩+中学推荐保送生→高考成绩+高校自主招生,并即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第4种模式。
弘扬学校文化_提升核心素养
第三,基础教育领域积极变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教改纲要的出台,全国的中小学校迈上素质教育的改革之旅。回顾改革历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教育理论界热闹的概念纷争和教育实践者积极的模式探索,其结束应以前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上书中央为标志,何老在写给同志的信中就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深表忧虑,呼吁国家尽快采取应对措施。第二阶段可界定为理性反思和体系构建阶段,随着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提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颁布了相关文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迫切需要”呢?
从当前教育实际看,改革效果不尽人意。问题出在哪里?
我以为,就学校层面而言,有两个因素。其一,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承担着太多太重的外部压力。人才标准被定格在高校品牌上,子女幸福被抱歉,获取内容失败请稍后新尝试

弘扬学校文化_提升核心素养
